1、支付寶、微信、銀聯三足鼎立
聚合支付本身是隨著第三方支付的發展而出現的,聚合支付這個市場被炒的火熱,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怎么可能會放棄這塊肥肉呢?
2017年之后,移動支付行業已經基本被支付寶、微信兩大支付巨頭壟斷,市場形成2+N的局面,支付寶和微信分別背靠金融支付和移動社交兩大領域,但是銀聯后來居上,憑借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,在短時間內就獲得2億用戶,與支付寶和微信形成三足鼎立之局面。
2、聚合支付內部:參與者眾,競爭愈烈
聚合支付服務商服務能力亦良莠不齊,產品同質化卻十分嚴重,而這也導致了價格戰成為必然,很多實力較弱的服務商們一度不得不壓降手續費,甚至以“零費率”的姿態來換取市場。而經歷了持續多年的爆發式增長,移動支付逐步成為基礎設施,流量見頂、增速下滑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。
1、支付行業:刷臉支付大規模投入市場
從支付行業的發展來看聚合支付的未來走向,不失為一個好法子。刷臉支付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支付方式,更是一個新的藍海,根據艾媒咨詢在《2019中國刷臉支付技術應用社會價值專題研究報告》中指出,2019年刷臉支付用戶有望增至1.18億人,并保持高速增長,預計2022年突破7.6億人。
2、聚合支付行業:多元服務
未來,多元服務能力將取代單一支付能力,成為聚合支付的核心競爭力,生態打造成為商戶端的服務重點。聚合支付所具有的經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,聚合支付在商戶與城市的加速下沉推動了支付普惠化進程;聚合支付依托交易數據的沉淀,助力各場景的線下商戶實現數字化轉型。
目前,中國聚合支付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,伴隨聚合支付的廣泛應用,類似消費者被盜刷、非法平臺涉嫌洗錢等案件頻繁被曝出,聚合支付平臺的不規范操作風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。自2017年起,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多項條例,用以規范聚合支付市場。
隨著商業銀行和互聯網巨頭進入聚合支付市場,聚合支付行業形成了以商業銀行、互聯網巨頭、聚合支付機構為主的三條主要賽道,競爭愈發激烈。國內聚合支付逐漸成為紅海市場,越來越多的聚合支付企業走出國門,探索海外聚合支付藍海市場。
目前聚合支付市場上,有大大小小數百家機構相互競爭。自2017年起,各大商業銀行開始發展自身的聚合支付服務。民生銀行、工商銀行、建設銀行、招商銀行、平安銀行等各大銀行也紛紛發力聚合支付,紛紛推出超低費率的聚合支付業務,致力爭奪掃碼類支付產品的新業務渠道。
相較于C端市場,商業在B端市場擁有明顯的優勢,有趕超頭部聚合支付企業的趨勢。在商業銀行賬戶方面,商業銀行為商戶提供聚合支付服務和對應的銀行賬戶。商戶交易時從C端流入的資金流會流入商戶在該銀行的賬戶,是該銀行能夠不斷地獲得交易資金,從而增加銀行儲蓄金;用戶擁有對應銀行賬戶,后續資金管理較為便利。
在金融衍生服務方面,作為老牌的金融機構,商業銀行可以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,實現聚合支付金融服務閉環;同時作為老牌的金融機構,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成熟高效可靠。
再加之2018年起阿里巴巴、騰訊、京東等為能掌握自身重要的消費數據資源,也紛紛投資或收購聚合支付企業。自此聚合支付行業形成了以商業銀行、互聯網巨頭、聚合支付機構為主的三條主要賽道,競爭愈發激烈。